善用Micro Influencer,以小勝大營銷策略
社交媒體已由社交轉變為營銷及電商得戰場,品牌都由以往在TVC及戶外廣告得預算轉到投資到社交媒體廣告上。近年追星熱潮重新興起,我們都不難自到各大品牌重用明星及KOL來吸引大眾的目光,提高品牌的關注度。近年這種宣傳渠道急速發展下,利用KOL作宣傳的預算越來越大,全球最昂貴的Instagram 廣告是足球員Christiano Ronaldo,他一個品牌帖文需要160萬美金,以香港來說當紅歌星的帖文也需要6位數字港幣的預算。漸漸營銷人員開始發覺未必乎合成本效益,而開始轉向與Mirco influencers合作。
Micro influencers 並沒有很清晰的定義,因為每個市場大小不一,香港就算姜濤@MIRROR有79萬粉絲,比起外國的KOL只是九牛一毛。於香港市場大概2000至10000間的都算是Mirco influencer,即是素人。但往往這些素人,卻是最適合中小企的需要。
投資回報率(Return on Investment)
選用Micro Influencer 作宣傳應該更合乎中小企的成本較益,當品牌需要宣傳新產品時,與其花6位數字找一個當紅明星出一個Instagram帖文,那不如將這預算分散投資到數以十計的素人身上。Micro Influencer 由於沒有經理人公司,成本會較低,很多是簡單的產品贊助都能請到他們的幫忙。品牌可採取人海戰術,同時與多名Micro influencer合作增加品牌曝光率而保持健康廣告預算。
互動率
明星或KOL因為有一個較大的粉絲量而受品牌歡迎,品牌想藉著KOL的帖文接觸他們的粉絲。但接觸到粉絲並不能確保他們會對品牌有正而印象,因為當一些KOL每一個內容都是廣告帖文時,他們內容的互動率普遍較低,未能達到品牌的原來的KPI。Micro influencer的粉絲量雖未及KOL,但他們的互動率普遍較高,因為他們的粉絲很多都是同一個社群或有同一嗜好,他們原本已有一定的連繫,而且素人們都是親自經營社交帳戶,會看每一個留言再與粉絲作互動。
與品牌的關聯性
品牌與某一些Micro Influencer合作,很多時都是看中他們的社群。例如一個滑板品牌贊助 一名滑板愛好者,於他Instagram 看到內容的大多是對滑板運動有興趣的粉絲,那些都是品牌想接觸的潛在顧客。而且比起找一名不懂滑板的KOL 合作,說服力也不及一名素人的滑板愛好者,真實性也是對廣告成效成功與否的決定性因素。
選擇合適的Micro influencer
由於是素人,所以選擇真的海量之多,但品牌需要視乎宣傳目的,尋找與品牌及產品之間有些聯繫的Micro influencer,例如以上提及滑板愛好者的例子。營銷人員可以先到目標客群的社交圈子或網上討論區,了解他們的習慣與喜好,再找出當中有潛質的Micro influencer。最好的情況當然是剛好那素人已經是品牌的真實用家,而他的帖文質素又良好,整體跟品牌形象相近,那品牌可以嘗試與他開展合作關係。
但由於素人就是沒有演出經驗,業餘而且大多較年輕,所以不要期望他們能與藝人或專業人士有一樣的質素。他們未必有經理人處理事情,與他們合作,要有心理準備及精神跟進,亦需要給他們十分清晰的指示及簡介,以確保出品的質素。
Tech On Fire 開設的數碼化個人品牌行銷培訓課程,專為希望推行微網紅行銷的企業而設,教授學員選用社交平台、運用擴增實境技術(Augmented Reality) 建立數碼化個人品牌、追蹤並分析數據、製作高轉換率的數碼內容,以吸引潛在顧客注意,提高企業銷售額。
如想了解更多請按以下連結:
https://techonfire.com.hk/hk/it_training/digital-personal-branding-marketing/
如有興趣了解培訓內容,請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