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過後營銷策略 助你淡季中仍達銷售目標
每年的第四季一直是零售業的高鋒季度,雙11、感恩節、Cyber Monday、直到聖誕節,不論什麼行業,所有品牌都將預算預留在第四季,希望在這段時間盡量增加品牌的曝光度,並提供不同的優惠去吸引顧客,以於這節日氣氛濃厚的旺季分一杯羹。然而,高峰過後都會有回落,於聖誕過後零售業應如何部署,以維持一定的銷售額?
1月的惡夢?
1月往往是零售業的惡夢,因為由11月到年聖誕節的旺季,足足一個半月已足夠讓消費者耗盡他們的預算,錢都花光了,唯有休息 一排再儲彈藥。於香港的市場更見嚴峻,因為聖誕過後的大節日便會到農曆新年,若果那一年農曆新年是在2月或較後的時間,那麼消費者在兩個大節日之間的數周大概除了必需品都不會作出任何消費。
另外,以時裝或是產品根據季節的行業來說,1月更加是地獄,因為冬天的產品如大褸的成本普遍較高,如果於第四季賣不出,到1月時又有新季度的貨品來到,庫存將會承受很大壓力。
很多企業的財政年度都是由4月開始至下一年的3月,而各部門都會於1月開始準備下一年度的預算,對營銷人員來說,營銷的預算大多是根據銷售估算的某個百分比計算,如果1月的銷售額已很差,開壞了頭,會影響到全年的銷售估算並直接影響下年度的營銷預算。
後聖誕的銷售策略
1月的零售困境主要原因是消費者缺乏消費意欲,那解決方法只能提供一個消費的理由,希望能再次提燃起消費意欲。
附加的銷售策略
聖誕節由於消費的氣紛,加上折扣的優惠,總會吸引不少衝動消費,購買了一些未必需要的產品,或一些要加配配件的產品。品牌如有售賣這些產品,於聖誕過後不妨利用數據,尋找購買過特定產品的顧客,並發出電郵介紹他們或許有需要加購的配件。
代購清舊貨
很多品牌都可能面對過同一問題,仍有大量庫存需要清理,但新季貨品已到,又需要盡快開展正價的銷售,那應如何平衡。其實零售行業有不少「大客」都是代購,零售店不妨與他們保持良好關係,於聖誕過後的秋冬季貨品以優惠價向他們發售,前題是需要大量購買,那對清理庫存,釋放現金有很大的幫助。
製造需求
聖誕前的宣傳角度總是節慶,飲飲食食,與親友歡聚,聖誕過後反是會有後節日疲勞,品牌如果有適合的產品當然可以作宣傳,例如養生茶、提神咖啡,甚至是書本,你也是可包裝成節日狂歡後,需要在新一年好好為自己增值。消費者的需求全視乎營銷人員的包裝,包裝得好的故事能令產品於淡季也可賣出!
營銷的藝術在於如何令消費者相信他有消費的需求,從而提升消費意欲,並選擇你的品牌。認識顧客發潛在顧客對營銷極為重要,能令營銷策略更到位。Tech On Fire的「零售業的數碼轉型」培訓課程協助傳統零售行業從業員建立他們的網上業務並在行業中應用虛實融合(OMO)業務策略,以提升整體買家的體驗,同時教導學員以數據為主導的銷售技巧,令企業於淡旺季亦能制定適合的策略,保持銷售額。
如有興趣了解更多,請按以下連結 https://techonfire.com.hk/rttp/digital-transformation-for-retail-industry/